中国梦四川篇章的生动纪录——百集系列纪录片《纪录四川100双手》评述
作者 王永刚
“一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一双手创造生活的美好,一双手点亮文明的烛照,一双手托起心中的梦想。”2014年11月27日,一部名为“中国梦百姓故事”《纪录四川100双手》的系列纪录片开始在四川广播电视台文化旅游频道、四川卫视频道以及全省各市州电视台持续播出。这部把镜头聚焦在人的手上,通过手的视点讲述不同阶层的人的追梦故事,进而表现人的真挚情怀和人性光辉的电视纪录片,就像一轴轴精彩的画卷,在电视屏幕上次第拉开,展示出不同凡响的亮丽风采。
用双手织梦,靠拼搏逐梦,以奋斗实现梦想,这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具有特殊的示范意义。这部由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省文联、四川省视协联合四川各市州电视台共同打造的系列纪录片的播映,让我们看到了不同阶层,不同生活状态的人们,凭借对梦想的向往,用他们的双手创造美好人生,实现个人梦想的过程。一双双手,一个个人的真实故事,是当代四川人的精神写照,是当代四川人实践中国梦四川篇章的生动标本。
一
百集系列纪录片“中国梦百姓故事”——《纪录四川100双手》项目立项于2013年9月,由四川广播电视台和四川省文联面向全省各级电视台发起倡议,由四川省视协纪录片专委会负责具体实施。该项目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讲述四川人追寻中国梦的感人故事。项目一经立项就得到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支持,被总局确定为2014年度“中国梦”纪录片重点扶持项目。项目的实施,更是得到了全省各市州广播电视机构的积极响应。截至2014年7月,共收到省级、各市州级和县级电视台81个选题,经纪录片专委会邀请专家组成的推选委员会评估推选,第一批推出30个选题,其中四川广播电视台12个,市州台18个。这批选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生动的个人故事。他们中间,有追逐梦想改变个人命运的奋斗打拼,如成都电视台的《跟我买菜吧》,泸州电视台的《钢管上的舞者》、《银幕逐梦人》等;有传递爱心帮助他人的人间善良,如乐山电视台的《心灵的声音》、巴中电视台的《爱在指尖》,凉山电视台的《溜索医生》,广元电视台的《秀美菊花》等;有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如四川广播电视台的《根在四川》、《大俗大雅》,阿坝电视台的《一针一线一生》等;有对时尚生活的热切追求,如四川广播电视台的《巧手绣霓裳》,资阳电视台的《画出个未来》等;有耄耋老人的不老情怀,如宜宾电视台的《吴孟超的李庄情怀》,四川广播电视台的《指墨魂》、《戏画人生》,南充电视台的《掌间传承》等等。如此大范围、大规模的纪录片联制联播形式,在四川尚属首次,堪称四川电视史上规模体量最大(100集,每集15分钟,总共25个小时)、合作范围最广(目前已有14家市州电视台参与合作)、参与创作人员最多(目前已有27个摄制组,超过100人的创作队伍参与创作)、制作周期最长(预计三年时间完成)的电视行动。该项目的实施,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四川人追寻中国梦的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繁荣四川纪录片创作,以项目带动和培养全省纪录片创作队伍,打造具有川军特色的纪录片集群,也是一次积极的探索,有着不可低估的深远意义。
二
创作完成的《纪录四川100双手》第一季30集纪录片,无论是选题还是制作,都具有浓郁的巴蜀特色和时代气息。
首先,这是一部充满了真挚情怀和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纪录片,通过一双双手的故事,反映人生,彰显精神,映照世界。
本次入选的故事人物范围广泛,有生活在偏远山乡的普通村民,有打拼在现代都市的年轻群体,有执着事业的老医学家和老艺术家,还有行走在城乡求生活的民间艺人。他们朴实无华,身份各异,人生之路不一样;但是,他们又有着同样的人生追求,用实际行动演绎着四川人践行中国梦的理想。
在创作之初,总导演王海兵就提出了“六个一”的创作原则:通过一双手,表现一个人的职业特征、行为特征,手的动作要有视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找准一个人,这个人要有生动的故事和理想追求,具有四川人的行为方式;选定一件事,选取正在发生的,能够反映人物行为特征和理想追求的事;表现一种追求,表现其对梦想的期盼和对梦想的追求;反映一种情感,感人,是这部系列纪录片的核心诉求,要用形象生动的故事打动观众;体现一种精神,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要体现出主人翁的理想、坚守、担当、奋斗的精神。
事实上,从第一季30集成片来看,基本实现了总导演的要求。比如《爱在指尖》的主人翁李亚雪,一个生活在巴中的小儿麻痹症患者,凭借一双灵巧的手用剪纸剪出了自己的事业,她的作品在各大艺术节上广受欢迎。但是,就是这样一位靠轮椅行走的残疾人,还专程到400公里之外的德阳去指导一位残疾人士练习剪纸。她说,我的目的就是要帮助残疾人实现自强自立;《给我卖菜吧》中的主人翁刘鑫铃,是一个大学毕业生,他辞掉了工作了六年的销售公司的工作,借钱5万元到成都来开了一家社区菜店。尽管目前的他还在起早贪黑的打拼,但是他的梦想是要通过自己的创业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就业。还有《一针一线一生》中的羌绣传人李兴秀、《秀美菊花》中的麻柳刺绣传人张菊花、《巧手绣霓裳》中的彝族服装设计师阿英、《鲤鱼村的王婆婆》中90高龄的布老虎手艺人王婆婆等,她们靠一双勤劳之手创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但是她们不满足自己实现梦想,她们还要把梦想传递给周围的人们,用技艺帮助乡亲们走上致富路。通过这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让我们看到了在实践中国梦四川篇章的时代进程中,普通四川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和人性光辉。
其次,这是一部为当代四川人列传的纪录片,用血肉丰满的细节,生动感人的故事,塑造了令人信服的人物形象。比如《心灵的声音》中的乐山特殊教育学校舞蹈老师高杨,她用全部的爱帮助聋哑孩子排练舞蹈。在她的关爱下,这群在无声世界里纠结、挣扎的孩子找到了希望,对未来与明天充满了向往。高杨也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中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可能最初我是想把舞蹈作为我的一个终身的职业,但是到现在,我觉得作为一个特殊教育工作者,这个才是我一生的职业。”
再如《钢管上的舞者》中的主人翁黄跃蓉,这个生长在偏远山区的农家女儿,凭借心中对舞蹈的挚爱,对舞台的渴望,用一双手把握自己的命运,用辛勤的汗水和艰难的付出,赢得了东方卫视《妈妈咪呀》全国选秀总冠军。获得成功后的她深有感触地说,梦想是走向成功的最大动力。有梦想心才不会彷徨。
讲述农家孩子成为电影导演的《银幕逐梦人》同样给人以启迪。陈天星,一个与银幕毫无关联的年轻人,凭借对电影的热爱拼命打拼,一步一步地走向了艺术殿堂,成为一名成功的电影导演。从他的身上传递出执着、努力、拼搏,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正能量。陈天星用他的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成功没有捷径,只要不放弃、不抛弃、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就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此外,讲述盲人追求创业梦想的《超级按摩师》、讲述成都银花丝艺人道安复原唐代宫廷御用珍品的《花丝萦梦》、讲述艺术家杨玉冰从上海返回五通桥老家创新根雕书法的《根在四川》等,这些追逐梦想的人物和故事,用他们执着的精神和事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这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系列纪录片,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参与创作的电视机构组织了最强的队伍,运用最好的设备进行拍摄制作。在开始创作之时,总导演王海兵就要求参与创作的人员要具备三种“态”和“度”。“三态”指良好的创作生态、平实的创作姿态和投入的创作状态;“三度”指作品的深度、温度和纯度。作品要承载思想,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发现,去表现,要有深度;作品要有情感,情怀,要让观众在观看你的作品时和你的脉搏一起跳动,感受到你传递的温度;作品不是白开水,要具有酒精的纯度。作品开掘得越深,细节抓取得越细,人物表现得越丰满,就越能打动人,陶醉人。在总导演的严格要求下,通过项目执行小组的严格把关,从而保证了每部作品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三
《纪录四川100双手》制作播出的消息,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11月27日,四川日报、成都日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四川文艺报以及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新闻》等主流媒体均进行了报道;新华网、凤凰网、央广国际在线、网易新闻等网络媒体,也广泛转载了纪录片制作播出的新闻。
《纪录四川100双手》播出后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很好的社会反响。成都市观众刘先生说,从手的角度来表现人的追求这个角度很新颖,我们喜欢看这样的电视节目。泸州市观众高先生专门给创作人员打电话,表达他看了《钢管上的舞者》的激动心情。他说,“黄二妹(故事主人翁黄跃蓉的小名)这个女娃儿不简单。她的吃苦精神很鼓励我。”成都文理学院传媒学院的同学们反映,他们收看了《心灵的声音》,为主人翁高杨的付出和聋哑孩子刻苦的训练而感动,许多同学都流泪了。成都大学艺术学院、成都传媒学院在给创作组委会的反馈中也表示,这是一部内容丰富、制作精美,很好看的系列纪录片,对进行教学和指导学生创作都是很好的教材。
在完成了第一季成功播出的基础上,《纪录四川100双手》组委会将继续抓好第二季的选题。第二季的选题将进一步拓展题材的范围,让更多具有巴蜀风格、时代特色的普通人物进入《纪录四川100双手》的选题范围,进一步增强其贴近性,生动性、典型性,争取在2015年度,制作播出40集。同时,进一步扩大《纪录四川100双手》的影响,拓展成果应用。打算将节目的文稿及影像整理成电子出版物,出版发行,让这套作品产生更大的影响。
在《纪录四川100双手》第一季的创作实践中,组委会已发现全省各地电视台具有一批很有潜质的纪录片创作者。为此,组委会决定继续执行以项目带动和培养纪录片创作人才的计划,通过三年的项目实施,重点培养一批年轻的纪录片工作者,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成长提高,切实带动全省的纪录片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