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芦山地震震后报道效果评析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雅安市芦山县境内发生7.0级地震,成都震感强烈。灾情就是命令!经历了5.12汶川地震报道洗礼的四川广播电视台,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各频道、频率迅速投入到芦山地震报道中来,9点08分,四川卫视打出第一条游走字幕;9点30分,四川台新闻资讯频道《现场快报》开始全面直播;随着大批记者不断深入震区,许多第一手的新闻信息集中反馈回来;10点30分,四川卫视开始《雅安芦山地震特别报道》直播;11点08分,四川台8个频道开始并机直播……四川广播电视台的地震报道,成为外界了解震区情况的重要窗口,四川广播电视台大量新闻被中央台采用,湖南卫视等多家省级卫视也随时切换到四川卫视信号,向观众提供最及时的震区信息。

  与汶川地震一样,广大观众对四川台的关注度在短时间内迅速聚集。根据央视索福瑞33城市网数据,四川卫视在对雅安芦山地震集中特别报道期间(4月20日——28日),各时段收视率得到大幅提升,全天时段在31省级卫视的排名提升4名,进入前10,增幅超过40%。尤其报道初期的20、21、22日表现最佳,单天排名均进入前5,分别是第3名、第2名、第5名。在深圳、重庆、上海、广州等川籍人口较多的城市,四川卫视收视提升幅度超过100%。从四川省内的收视情况来看,四川台各频道在芦山地震报道中累计播出特别节目约983小时,四川省共计5862万观众收看了四川台的地震特别节目,触达率近80%。

  在集中报道期的尾声,4月28日19:30分,四川卫视直播“中国爱?420芦山强烈地震”大型公益晚会,两岸三地多位明星艺人集体登场,向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和在抢险救灾中英勇牺牲的同志,致以深切的哀悼。没有绚丽的舞台和灯光,60多位演艺圈明星穿着最简单的演出服,让整台节目朴实而庄重。整场节目分为“国家的力量”、“坚强的力量”、“感恩的力量”、“希望的力量”四个篇章,明星们除了用歌曲唱出希望,更是以讲述人的身份,让观众记住在救援现场所发生的一幕幕感人的故事。这台晚会也得到了电视观众较高的关注,在省级卫视同时段节目中排名第8位。

芦山地震宣传报道的新特征

  然而,与5年前的汶川地震相比,此次芦山地震的宣传报道工作也呈现出一些不一样的特征。

  1、报道规格。

  与强度高达8级的汶川大地震相比,芦山地震释放的能量约等于汶川地震的三十分之一,受灾范围是汶川地震的八分之一。因为灾难程度不同,相应的应急措施也有所区别。

  虽然与上次汶川大地震一样,国务院在芦山地震后也随即启动了最高级别的抗震救灾一级响应,由民政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八个政府部门组成的国家减灾委工作组赶赴灾区。总理李克强也与汶川地震时的温家宝总理一样,在震后8小时内赶到了灾区,慰问灾民和指导抗震救灾工作。但其中有一个细节与汶川地震不同:国务院并没有成立与汶川地震级别相同的国家级的抗震救灾指挥总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两次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轻重有别。

  相应的,在报道规格上,此次芦山地震震后报道的力度和持续时间也有所差别。在震后头两天的全天候报道之后,央视和各省级卫视就逐渐回归到了正常节目编排,相关地震消息被放到常规新闻栏目中播出。四川台由于所处环境的特殊性,直到28日之后开始恢复正常播出编排。

  2、观众关注度。

  从观众角度来看,在地震之后,关注度迅速提高,但其后呈现出迅速衰减的态势。没有再现汶川地震时保持长时期的高关注度的状况。

  四川卫视在地震头三天的收视井喷后,收视及排名逐渐回落,到26、27日甚至低于地震前的正常水平。而央视进行重点报道的综合频道、新闻频道、4套,在20-22日也呈现出收视由高走低的变化特征,到23日之后基本回复到地震前的正常水平。

  与汶川地震相比,中国民众比上回镇静,电视台不再滚动播放刺激观众泪腺的煽情画面,灾区也没有听到“豆腐渣学校倒塌”、学生集体遇难等让人愤慨的事情。新闻报道在前期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是维护生命通道的畅通,呼吁各界人员不要盲目进入灾区救援以致出现严重拥堵。4月21日下午,应四川省要求,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团体,未经批准近期原则上暂不自行安排工作组和工作人员前往灾区。对于灾区确有需要的,国办将统一作出安排。媒体的反复宣传,有力协助了救援部门的交通管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经历过灾难又挺过来的社会,比原先更强韧与沉着。有了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的洗礼,加上舆论界对2011年日本海啸后日本媒体职业操守的观摩,中国的救灾工作出现了更专业、冷静与自制的精神追求,中国民众对国家救助体制富有信心。

兄弟媒体中值得借鉴的经验

  应急报道是对媒体综合素质的考验。在此次芦山地震报道中,仍有不少向非震区兄弟媒体学习改进的地方。总结经验,借鉴提高,在下次“考核”来临时,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1、进一步提高反应速度,增强新闻时效性。

东方卫视在此次地震报道中,抢在了最前面,8点20分就在《看东方》中插播第一条口播新闻,比起央视新闻频道还快了6分钟,成为全国第一家直播芦山地震新闻的卫星电视,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东方卫视是在4月20日上午8时04分得知地震消息的。一位同事在成都的母亲来电告知地震,电视新闻中心经过核实、确认后,于8时20分发出第一条口播,新闻开始转入“地震模式”。在震后的1个多小时里,其实信息量并不多。他们一方面引用新华社、国家地震局等权威信息源,另一方面,也通过本台驻川记者和四川当地媒体的记者,获得了很重要的信息和报道,主要包括地震的震情(包括周边地区震感和反应)、可能造成的灾情和破坏、救援的组织、震区的山川地理背景以及天气情况等。总的来看,东方卫视采取了比较讨巧的做法,如大量使用了四川当地媒体的信号和记者,包括用了新华社、《南方周末》记者。东方卫视不仅反应速度快,还做了很多独家报道,得到了业界的肯定。

  东方卫视之所以表现抢眼,与它多年来的积累密不可分。东方卫视开播时就立下了“新闻立台”的理念,擅长于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直播,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是除中央电视台之外全国最大的电视新闻机构,目前东方卫视的新闻体量在全国省级卫视中位居第一,每天的新闻节目达到4个半小时以上。作为一家地方卫视,东方卫视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实力去做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其影响力向全国范围辐射。

  而四川广播电视台作为离震中最近的省级广电媒体,在这次芦山地震中,反应速度还有可提升的空间。

  2、发挥地方媒体优势,靠前贴近报道。

  成都广播电视台记者蒋林在很短时间内抵达灾区发回第一手的视频报道,做了大量的连线采访。他的采访被央视和十余家卫视大量采用,被称为“首次震中全景式报道”。由于央视经常连线他,以至于被很多人误认为是央视记者,网友们更是亲切的称他为“连线哥”。 蒋林及时客观的报道,为观众带回了灾区鲜活的真实情况,获得观众交口称赞。蒋林在此次地震报道中体现出来的专业素养也值得我们学习。观众对其评价是报道思路清晰,表达准确流畅,专业沉稳,没有恐慌,没有多余情绪,更没有煽情,善于现场发现新闻点并快速处置切入采访,对比包括央视的现场记者,就连他直播连线都没有一句废话,整个讲下来就直接可以用作一篇小标题分好的稿子。相反,雅安电视台主持人陈莹身着婚纱播报灾区新闻而走红,却被质疑是作秀,难道你连换衣服的时间都没有吗?还有些记者在报道中动不动就流泪,泣不成声。观众要的是对灾区最客观最直白的了解,而非言情剧。“连线哥”做到了,在采访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采访扎实,数据都在心里;语言清晰,细节生动;懂得如何引导镜头的优秀记者。

  3、完善新闻应急机制的建设。

  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于8点26分在《朝闻天下》节目中插播了地震的消息,距离地震发生的时间是24分钟。而在五年前,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是在下午3点钟的整点新闻中头条首发地震消息,距离地震发生的时间是32分钟。中央电视台能够在芦山地震报道中提高反应速度并持续报道,得益于其在汶川地震之后在新闻应急机制方面的建设。

  2008年底,中央电视台启动了应急报道点建设,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应急报道点。应急报道点对于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有着硬性要求与规定,如突发事件发生并初步确认以后,记者必须15分钟内出发,第一时间抵达现场,追求新闻的第一落点,实现四小时直播覆盖。后方编辑则要选取适当的报道视角、语态表述,并在画面呈现方面综合运用动画、图表、字幕等媒体资源,以最贴近的方式对事件进行报道。

  四川广播电视台作为省级电视媒体,可以借鉴其成功做法,结合本地区实际,向下逐步进行应急报道点的覆盖建设,在各地市州形成严密的应急报道网络。同时我们可以参考中国电视新闻直播联盟的做法,加强与地市级电视台的合作,进行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共赢。

(作者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台总编室资讯研究室  作者:戴 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