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视协著名纪录片专家前往绵阳传经送宝!他们说了些啥?
5月24日,绵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演播大厅座无虚席!不仅学院的准媒体人搬来小板凳聆听,市县两级的广电同仁也前来取经!
在这场由绵阳市电视电影艺术家协会主办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特别节目《我的十年》看片评选会上,有幸请到中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省视协顾问、省视协纪录片专委会主任王海兵,省视协纪录片专委会副秘书长、高级编辑王永刚两位老师坐镇点评。
对很多人来说,王海兵老师简直就是教科书般的人物!他的纪录片代表作“三家”(《藏北人家》《深山船家》《回家》),深刻影响了中国纪录片创作的观念和手法。
在点评、剖析《我的十年》创作得失的同时,海兵老师就如何讲好人物故事分享了他的经验和技巧。
“一个好的电视纪实作品,一定是进行了好的故事化表达。讲好故事,要选择合适的富有感染力的人物,要选择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的事情来讲述,比如‘有一天、有一次、有一回’等标志性的词,就是在引出故事。”王海兵说。
和善的面孔、真诚的目光,谈起纪录片创作艺术,王海兵妙语连连。比如他总结的“西瓜理论”,就是将一部片子的结构看作是一株西瓜藤,“解说是藤,情节段落是叶,访谈(或者交流谈话)是瓜。‘藤、叶、瓜’均衡分布的片子,就有可能成为一部好片子。”引人入胜的现场授课,让大家茅塞顿开!
好戏连台、惊喜不断!在下午的专题讲座中,王永刚老师关于“纪实类节目的创作理念与技巧”,让绵阳广电人大开眼界。
王永刚老师言语谆谆,“发现、记录、表达,是纪录片创作的三大环节,也是纪录片创作的三个重要阶段。‘发现’是解决‘拍什么’的问题,核心是题材的选择;‘记录’是解决怎么拍的问题,核心是跟踪记录的情节性;‘表达’是解决怎么叙事的问题,核心是故事化。” 他说,“什么故事最好看?真实记录人在困境中的奋斗、人的抗争的故事最好看。如果一个故事情节能够始终抓住观者的眼球,让观者形成一种期盼心理,并且看了以后还有回味,那么这部片子就是成功之作。”
在两位纪录片专家看来,不管哪种类型的纪录片,作为采访者、拍摄者,应当始终做到心中有情怀、镜头有关怀、笔下有情感!
历经这次头脑风暴的洗礼,绵阳广电人收获满满!
来源:绵阳广播电视台